[ 學習廣場 ]

[文/共同學科王欣愉]
  
秋高氣爽的月圓前夕,薄霧輕罩關渡平原的禮拜五下午,美術史研究所的鄭林佳同學、美術系的洪子超同學和音樂系的簡宇君同學怯生生地走進共同科三樓的辦公室,和駐校文學家黃春明老師展開別開生面的第一次文學之約。
  
現煮的黑咖啡、輕爽的格雷伯爵茶,還有林佳同學帶來基隆家鄉的鳳梨酥,在香味四溢蔓延中,黃春明老師快意暢談起文化創意產業和在廣告業界的生命經歷:「愛迪達」成功的創意行銷、被挖角到NIKE……黃老師的生命故事似乎是一頁又一頁的精采傳奇;「黃春明,握手要用點力!」而跟國王廣告公司總經理握手的經歷,後來還被黃老師寫進了小說《小琪的那一頂帽子》裡。

然而提起文學,黃春明老師更有說不完的內心話。
  
茶香輕溢1.jpg 「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觀眾?」、「創作靈感如何取材?」、「創作的心路歷程為何?」面對同學一連串對創作的問題,黃春明老師始終熱情回應。「要愛我們的生活才能愛人。」黃春明老師說他的創作沒有所謂的「心路歷程」,也不是靠靈感,而是靠材料,是內在心深處有一個推動東西的力量──那些有機的生命經驗。黃春明老師以做菜比喻創作,說寫作要有材料,材料不夠就要去收集,夠了就下去炒,炒得不好就多炒幾次。例如黃老師的小說〈看海的日子〉,裡頭描寫的漁民群像和海港風景來自童年的生活經驗,對妓女的描寫則是因為十三歲時曾離家去妓女戶工作修電風扇……種種生活經驗合在一起醞釀發酵,成了日後寫作的素材。黃春明老師還打趣地分享說這篇小說寫了三天三夜,寫到廣告公司的工作都丟了,最後寫到趴在桌子上哭,老婆問他怎麼了,老師才抬起頭和著淚眼說「白梅好可憐啊!」

  一個讀了能讓人感動的作品就是好作品。黃春明老師以猶太籍的美國作家馬拉默德的短篇小說《魔桶》為例,並告訴大家「文學是給一般人看的,是為了社會,而不是為了個人;一個故事是一個媒介,重要的是它背後所要傳達的意義。」提醒大家寫作真正的意義和目的──寫作並非謂了一己之利,而是背負著一股使命。

  茶香輕溢2.jpg 「寫作一定要吃苦的。」黃春明老師如此說。但談起過往的創作經驗,老師似乎一點也不苦,眼中總是閃著孩子般的光芒,連說帶演,滔滔不絕。文學之約的末尾,黃春明老師還悠悠唱起自己編導的兒童劇「小李子不是大騙子」的歌曲──那悠然陶醉的神情、輕快的歌聲,配上靈活的雙眼和手指的輕輕揮舞,老師彷彿還是個小孩子,穿著銀灰色捲髮皺褶皮衣的老小孩子。老師很愛孩子吧,我想。或許老師希望台灣的孩子們都能快快樂樂地長大,有一個美好的童年,然後迎向人生;孩子們的笑聲比什麼成就都令他滿足。

「就靠你們三位了!」唱完了歌,黃春明老師以一個拱手抱拳向三位同學叩首拜別,也鼓勵同學們繼續努力,為第一次的文學之約劃下句點。

想知道文學之約更多的精采內容嗎?
請到駐校文學家的網站和我們一起分享吧!

茶香輕溢3.jpg
■ 黃春明老師與同學對談情形1
茶香輕溢4.jpg
■ 學生與黃春明老師的文學之約

茶香輕溢5.jpg
■ 黃春明老師與同學對談情形2

茶香輕溢6.jpg
■ 學生與黃春明老師談論本身創作心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umita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