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渡講座 ]
[文 / 欣愉]
「以前我妹妹在這邊賣衣服,我幫她看店,有人抱著小孩子來買衣服,我沒有跟他收錢,我妹妹回來就問『是哪一個!』哇,好生氣衝上去……」講起早期在圓環的生活,黃春明老師的回憶在手眼間生動浮現,手中熱呼呼的薑茶褪去空氣中的寒意。
寒風颼颼的十一月天,關渡講座「跨域思維與文化創意」課程的學生熱血青春地聚集在台北圓環前面,在有著這個新舊時空交疊的地方,專心聆聽黃春明老師講解圓環周邊的地理環境和考察的重點,隨後依組別分開分頭進行參訪圓環的行動,親身了解圓環興衰的緣由。
■ 講起早期在圓環的生活,黃春明老師的回憶在
手眼間生動浮現,手中熱呼呼的薑茶褪去空氣中
的寒意
圓環,這個現今沒落衰退的地方曾經因何而生,因何而失去生氣?又要如何再為它重新注入生命?
關渡講座「跨域思維與文化創意」是黃春明老師在98學年度開設的課程,其課程精神為運用創意復甦傳統文化,在長久流傳下來的文化中,擷取其舊有的經典智慧、思想、重要風俗等重新包裝、行銷,發展出台灣獨有的文化風貌和品牌,促進各地產業的交流,同時又兼顧環保、節省能源資源,以多方面的思考,做出永續性的文化創意產業。
而復活台北圓環的文化創意思考,正是這學期課堂的重點之一。在學生們的實地走訪下,新舊圓環的故事、從熱鬧到衰退的緣由、以及附近圓環老店家的心聲逐一浮現,拼湊出一張完整的歷史地圖。
臺北圓環,舊稱建成圓環,最早在1908年是一個小型的圓型公園,日治時期曾是重要的小吃夜市,歷經兩次大火燒毀,在2009年經過知名建築師李祖源設計改造後,改名台北圓環重新開張。
但是,重新開張後,昔日人聲鼎沸的風景全然消失──圓環中心面積變小,玻璃牆無法散熱通風,在空間設計上又效法百貨公司的美食街,少了店家和顧客面對面的直接互動,店家紛紛退出圓環;加上停車不便、距離捷運站遙遠等種種因素,圓環逐漸沒落。 ■ TA芷鏞帶著資料協助同學們認識圓環,並為認真的同學們紀錄身影
曾是通宵達旦的不夜城,是撫慰異鄉遊子脾胃心靈的鄉愁集散地,低矮的建築親切有各地特色小吃、舞廳、劇院、賣衣服的店,食衣住行育樂一應俱全,用低廉的物價即可滿足各式需求,熱鬧喧騰,溫暖開心,充滿許多情感和回憶。
如今三層樓的現代玻璃建築冰冷有壓迫感,一桌三千元的流水席餐廳菜單無吸引人的特色,非中非西的裝潢亦和周遭的老店面顯得格格不入;圓環一帶變得冷清疏離,只能從附近商家的口中去搜尋蛛絲馬跡。
遷移到附近的老店家仍舊賣著當年招牌的古早味美食,同學們坐下品嘗一口,愛玉冰、割包和龍鳳滷肉飯美味不變,波麗路咖啡店仍維持著舊有的風格裝潢,提起圓環的變遷史,老闆們都樂於和同學們分享,很高興有年輕人抱持著尊敬真誠的心來了解歷史;但提起對圓環的感受,老闆們共同的心情是無奈。
「從老闆的語氣聽來,我們不是第一個去問圓環為何沒落的人,但希望我們是最後一個去問的人!」在同學走訪後的熱血心得報告下,對於圓環的歷史、生活環境的觀察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相信懷著對圓環的了解和熱情,他們必能構思出讓圓環重生的方案,為文化創意產業盡一份心力!
■ 同學們在圓環旁聽黃老師
說明從前的圓環附近一帶的面貌
■ 同學們走進圓環內部參觀
- Oct 08 Fri 2010 18:53
跨域思維與文化創意──台北圓環考察記 100919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